湖南省石门县盛氏源流考略
盛氏成姓渊源,据石门盛氏清康熙初年首修族谱所载:周文王为姬昌,其子姬发(武王)、旦(周公)、奭(召shao公),召公奭(shi)因采邑在召(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),是为召公。后佐武王伐商有功,加封燕地(今北京市),为燕始祖(初为公、侯,后为王)。
约其间,燕侯奭封一孙(不知名)采邑为盛(应在燕地范围),其国人以奭为姓氏。至汉元帝刘奭登位(公元48),为避其讳,奭姓人以国名盛为姓,这是盛氏来源一。其二,盛(sheng)亦读成(cheng),其源为周朝天子文、武、成、康、昭、穆,穆王封一子采邑在郕或盛(今山东宁阳),后为齐国兼并,该族人亦以国为姓盛。盛氏源一其地究竟何在,老谱上语焉不详,今次续谱也未核准。
我分析燕祖奭封支孙采邑在盛,应在今北京以北,某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,因为直至东周时期,这一带没有其他封国。而历史上沈阳曾称为盛京,此地离燕国比较近,我疑古盛国是否在山海关至辽河流域一带?
据我所知,盛氏族众有700百多万人,在全国百家姓中按人数排在159位,这一信息是我在网上查证时,看到徐州市政协副主席在当地盛氏续谱工作动员大会报告上看到的。这些族众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,如江苏、浙江、上海等地,散居于长江中上游,如安徵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重庆、四川及全国各地。
为什么盛氏族众发轫于北方,而迁移至华东地区?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:一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挤压。在东周时期,五霸七雄,攻来伐往数百年,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和南侵提供了机会,而当时华东地区又是自然条件比较好,社会发展相对慢的地方,便于大量移民迁徙。二是中原文明东扩。西周都咸阳,东周都洛阳,北面是强晋,东北面是强齐,南面是强楚,而长江三角洲,是东夷聚集区处于周文化边缘,召公虎伐夷就是这一地区。盛氏南迁至此后,再溯江而上,或散居各地。
盛(奭)氏族众南迁的时间,可能是召公虎征东夷时期,利用天子诏书而为的一次“国家移民行动”。召公虎东征在西周(宗周)时代,这时周天子还能控制诸侯,他要把同宗的燕国及附属子民向好点的地方“安排”一下,是完全可能的,再说稳定、开发这一地区也需要人。另外要说明的是召公虎和召公奭同宗问题,西周新立,召公奭加封地在燕,但本人仍在天子身边辅佐至成王。而原采邑召由其子弟承袭,虎即是后任召公中的一位,也是天子身边的重臣。
湖南石门盛氏族谱,为清康熙中叶(1710年前后)首修,所载史料精准。如西汉元帝初年(公元前48年),奭姓改为盛姓史实就经得起推敲,西汉初期有朝廷重臣奭伟,以后百家姓上就不见奭姓了,而这之前只见奭姓不见盛姓。此外,我还看到周姓族谱所载,周姓族众为周公旦后裔,周公旦与召公奭都是武王姬发的兄弟,周公辅佐武王灭商有功,加封为鲁国君主,周公亦在朝辅佐天子至周成王。周氏谱上还载明,现代百家姓中的盛、邵、施、成等姓氏,都是召公奭的后裔,这与盛氏族谱所载一致。
石门盛氏谱载本族来源,宋朝有重臣盛度,字公量,世居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),后徙浙江余杭县。度公官至尚书员外郎时,奉使陕西,有二子从行。后公与长子申甫还朝,留一子于陕,数传至德公。德公随明太祖征战有功,授南京右卫所指挥同知,封武节将军,千户侯。德公有弟盛庸,仕建文帝,领兵拒燕王,大战东昌,一度连捷,诰封平燕将军,历城侯。度公与庸公分别在宋史和明史上有传记。
德公有子二人,长子旺,次子华。明初(约1364年),旺祖奉命部查湖广省九溪卫添平、麻寮两所及二十四隘,适逢细沙隘正百户盛国祥故绝,遂保奏弟华补顶隘缺,任百户长,旺祖返朝。华公字从龙,隶籍陕西西安府咸宁县马巷口。华公袭传英、洪、昂、政、臣、时、嘉、含、宏、光、大、佑,至清乾隆二年,实行改土归流,废除土司世袭制。至今历时600余年,凡24代,登记在册人口18382人。
石门盛氏族谱所载派辈歌,从元、明之际石门盛氏始迁祖盛华(字从龙)开始,至我辈(忠)已有19代,其总序如下:华英洪昂政臣,时嘉含宏光大,佑启文武联芳,忠孝克绍先续,礼义振定朝纲,在前韬略继美,从今富贵必长,一本相传久远,万代德泽永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