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族微信公众号

手机浏览家族网

进家族微信群

首 页 >> 寻根问祖 >>源流考略 >> 探访铁冶盛氏的来龙去脉
详细内容

探访铁冶盛氏的来龙去脉

1.jpg

盛洪卿礼堂

2.jpg

盛氏宗谱书影

4.jpg

盛洪卿全景

  ■刘远芳

  据说,老大冶有三个半好地基,其中一个是铁山的盛洪卿。

  铁山的核心区本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,铁山垴、四峰山、走马寨众多山峰自西北向东南绵延一线,人称九岙芙蓉岭。东南方有尖珠山和竹林山,西南方是秀山,一条官道自东而西沿盆地的南缘穿过。盆地间坐落着几个古老的村落,如象鼻山西面的姜安,狮子山南麓的刘庚,走马寨脚下的龙衢湾等等,其中最有故事的,或许还数盛洪卿。

  盛洪卿位于盆地中心,坐北向南,背倚后柢山,面朝官道,左右两条水港环绕,汇入村前的风水塘。传说这里是出天子的地方,古时开山断了龙脉,致使王气潜消,繁华不再。但还是出了些大大小小的人物,既有一二封疆大吏,也有一批名声在外的政经文艺界人士,远的不说,近世以来就有盛支扬、盛光润、盛汉池、盛茂林、盛茂柏、盛国华、盛龙贵、盛达奎等……

  那么,铁冶盛氏,有何来历呢?寻源究委,说来话长。


  首修宗谱,世系存疑

  其实,铁冶盛氏来自何处,不仅别人不知道,就是盛氏族人,也说不清楚。

  清乾隆年间,天下无事,人乐太平,朝廷放开管制,百姓纷纷修谱。乾隆四十七年(1782),铁冶盛氏也开始创修宗谱。

  主持修谱的人名叫盛名洪,是铁冶盛氏第15代。名洪对先辈世系和渊源无从追溯,只根据故老传言,确定盛氏原籍江西武宁,盛一五始迁湖广,后裔有宣九、宣十二等;宣九裔孙迁大冶分流堡、界牌等处;宣十二裔孙落籍于大冶马岭山等处;第八代伯字辈有一支迁往兴国州七峰山麓,即今白沙镇青山村盛家湾;还有一支迁往大冶湖畔的黄荆头庄。

  盛名洪联络族众,将这几支盛氏的世系、居处、生殁登名造册,略加厘订,即是首修族谱。宗谱虽告竣,存疑未决者尚复不少。清道光三年(1823),铁冶盛氏设局于果城里太尉庙,启动第二次修谱。

  与当时许多宗族的做法一样,盛氏续谱,不仅将近几十年间新增族众登名入谱,而且将家族的起点往前推进了。据说,他们派人赴江西武宁等地查访,寻到了源头。最上的源头,追溯到了周代召公姬奭。“汉唐以来,累世相承”,“或以名显,或以节著”,但其间的世系,则懵然无知。其中一支落业钱塘,至宋时,盛东明登进士第,授江右武宁县宰,卒于官,入乡贤祠。武宁盛氏,由东明肇始。

  盛东明生子六人,五人仍居武宁,惟有第三子功裕,携己子盛一五迁往鄂州(今武汉)之竹牌门。元末红巾为乱,盛一五避居大冶,立业于启石里之马岭。盛一五的信息也补全了:字原道,号德备,庠名判社(这就是说他还考取了秀才)。娶程氏,字庆八,生四子:聪六、仲七、仲九、仲十,再往下有和三、宣九、宣十二、宣十三,洪卿、官禄、岳保等。然而,到这里就遇到了麻烦:盛氏各分支的祖堂虽然供奉着列祖列宗,祖宗牌位却没有排次序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盛一五之后这些人究竟是什么关系,谁是谁的父亲,谁是谁的孙子,大家并不清楚。代远年湮,如何追溯?主事者大伤脑筋。


  辈派之异,祖宗之谜

  于是,道光年间这第二次修谱,头等大事,便是要厘清世次。

  盛氏宗谱载:宣九为盛一五之子仲七的长子,宣九生有三个儿子:长子友铨,仍居马岭旧地;次子友义,迁居分流(堡)斌湖庄、马岭伯昂庄;三子友铭,后裔分居界牌。这是其中一支裔孙所作谱序的说法。但宗谱“始祖一世至三世世系”又载,宣九娶董氏,字玉真,又娶赵氏,字匆九,生子五,除前述三子外,还有友富、友成。两处所述,竟不一致。

  再说盛洪卿这一支盛氏。乾隆年间修谱时,以盛一五为始祖,次则仲七,次为宣一二三四,次则潮祖、潮显、潮瑞、潮恭四人;又在谱首注明聪六、和三为其碑载之祖。什么意思呢?盛洪卿虽然参与了铁冶盛氏合修宗谱,同尊盛一五为始祖,其实与其他盛氏支派在世系上并未无缝对接。聪六、和三这两个名字,是他们从村庄后面的祖坟山——后柢山的老碑上抄下来的。确定无疑,他们是洪卿盛氏先祖,但聪六与和三是何关系?聪六、和三与仲七、宣一诸人是何关系?没弄明白。

  此次续谱,洪卿盛氏对后柢山的祖坟作了全面清查,对碑文作了认真考订。他们发现,盛潮瑞墓碑原刻即名宣三,其父亲名和三,祖父名聪六;又发现盛潮祖的残碑上姓名处也有一个宣字。他们分析说:“吾庄盛一五公下继以聪六,即前仲七之兄。聪、仲声相似,六、七数相递,质之前而可意会也。聪六下继以和三,即谱序三世祖。曰宣一宣二宣三宣四也,非前此一人四名。”如此说来,聪六为仲六之误,和三即三世祖,宣字辈即潮字辈,洪卿庄与马岭、分流、界牌等地盛氏的世系似乎能合上了。

  但是洪卿盛氏仍有一个问题没有厘清:根据其宗谱中“盛氏各庄宗堂祀奉远祖”所载,潮祖、潮显、潮瑞、潮恭四兄弟所祀之祖,原非一五,而是洪卿。他们说洪卿是远祖,是祖先中的一个大名人,以其为村名,示不忘本源。然而,根据年限推断,铁山盛氏是明代建立后落户,洪武初登记户籍,一般以户长之名名其户,则洪卿应该是落业祖而非远祖之名。也即是说,铁山盛氏的始迁祖无论是谁,他本人或者他儿子的名或字,很有可能就叫洪卿,而非其他。至于洪卿与一五、聪六、仲七诸人是何关系,无从考索。


  衣锦还乡,乐极悲生

  盛永博,字莱书,号谦齐。诰封奉直大夫,为从五品文散官。康熙二十三年(1684)二月生,自幼颖异过人。曾祖父世用有知人之明,临终之际,对儿子说:此乃不凡之子,你送他读书,就是对我最好的尽孝!永博时年4岁。

  永博5岁时,即熟读四子书及毛诗,八九岁即通五经、左传、古文诗赋,10岁即善作制艺文字。13岁,出就外傅庠生刘宪臣门下受学,博及公羊、谷梁诸书,并究心五子之言(按《三字经》所称五子为荀子、扬子、文中子、老子、庄子)。刘宪臣以其才识过人,文多驰骋,非理学邃养之士不能指授。二年后,推荐永博往拔贡罗廷篪门下受业,约以经义传注,选发诸大家文,折衷指归。于是永博学益精进,奋然曰:“今而知文之敛于矩也。”

  永博16岁应童子试,名列前茅。知县马襄赏识之,单取他和余世堂二人,复试又置之第一,自是声名日起。20岁时,四方争相致聘。盛家贫困,三餐难继,而祖父命其一意向学,不预稼穑之事。永博之弟永厚、永高,稍长即弃读而耕,四弟永明、五弟永益,俱随其肄业。斯时家贫人众,永博不得已开馆授徒以供日用。馆资不足用,妻子纺织以佐之。

  永博由是无内顾之忧,更锐志进修,苦学不倦。其所教生徒,相与有成者二十余人。永博自己屡应县试府试,均名列前茅,却不为学使见录,乡里之士莫不骇异,迟至32岁才成秀才。康熙五十九年(1720),永博36岁,得中南北合闱庚子科第十八名举人。次年参加辛丑会试,落第而归。雍正二年会试,誊录试卷者错落九十余字,又落第而归。此前,当日齐名者余世堂已于雍正元年(1723)成进士。雍正八年(1730)复往北闱,父亲送至门首,忽疾发去世,不得不放弃参试。

  雍正九年,永博以截取入京(按举人于中式后三科未取,由本省督抚给咨赴吏部候选,称截取),考入工部都水清吏司学习。十三年,云南督宪请发人员补阙,奉上谕选员,廷臣以永博应诏。雍正皇帝召见于西暖阁,发往云南,以州县用。乾隆元年(1736)二月,永博抵达云南,署永昌府永平县印务。不数月,提署澂江府南潞州知州兼江川县印务,复署大理府分防弥渡分府定远县知县等缺。所至有政声,利无不兴,弊无不革,上下咸称得人。

  盛永博生性孝顺,而母亲年迈,不能迎养衙署,朝夕萦心,屡请致仕以奉养高堂。乾隆八年九月,蒙云南总督张允随报请朝廷,准允其回乡探亲,而后即赴滇理事。九年二月,永博在滇领谷起程,州府上司知其清廉,必艰于盘费,特发帑金百余以助其行。

  乾隆九年四月二十日,永博抵家,见母亲康宁,喜出望外,与亲友眷属欢饮竟夕。至二十三日,庆谒先祖。欲二十六日去盛氏各庄祖堂拜贺,远亲近邻纷然而至,无法脱身,一直到五月初一二,客犹未尽。初三早起,气痛复萌,周身不适,自知大事不好,即唤子侄交待后事。盛永博在任时公务倥偬,而饮食粗简,返乡时舟车劳顿,又兼连日应酬,终至乐极悲生,于乾隆九年(1744)五月初三日辞世,年仅六十。

  盛永博即盛名洪之父。同治《大冶县志·人物志》载有其事迹,二百余字,语多虚饰。两相比较,宗谱所载《行状》当更“靠谱”。


  仕隐殊途,命运各异

  铁冶盛氏裔孙众多,其中身登仕籍者有之,名列黉宫者有之。如赈饥封赠杭州府知府道錡,贡生任广西阳山县知县伯杰,义民官伯仁,守备府四麟,监生传德、道俊等,廪庠伯佑、鼎臣、加瀚、王臣等,生员伯元、大服、端肃公、盛学等。盛氏自落户大冶,至第八代伯字辈,家族开始壮大且博得相当社会地位,其时约在康雍之交。

  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“忠孝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。”明清时期,读书做官,乃是天下百姓最大的人生追求和家族荣耀。盛氏族裔中,盛永博算是一个成功者,虽然享年不永。与他相比,盛幼青的人生就更悲催了。盛幼青,谱名支泽,字道南,是铁冶盛氏第20代。幼青十二岁即能文,及长,从岁贡生陆蔗农受学。幼青为文以丰华典赡为尚,亦工书,精勾勒法,云岩山宾兴碑文乃其手笔。兼读风水学鼻祖郭璞之《葬经》及杨(筠松)廖(禹)之术,腹笥渊深,人不可测。性潇洒,广交游,常与二三知己游山玩水。但也能入世,寻常酬酢中,无不智愚同欢。

  幼青屡次参加科举考试,每试则铩羽而归,以二老在堂,愧负所望,故谈笑自若,如未尝失志者。原娶姜氏,生一女,未几姜病逝。复聘李氏,生三子。家务悉委之于弟,自己则于乡村篱落间为塾师,夜月晨灯,吟哦不辍。虽年将不惑,犹应童子试,而心气不减。

  同治元年(1862)春,盛幼青和堂弟金门一起找诗文密友程云测字算命,约以论语之文为卜。幼青得“必世而后仁”句。此语出自《论语·子路第十三》,原文为:子曰:“如有王者,必世而后仁。”古者以三十年为一世,孔子的意思是:若有王者兴起,也需要三十年之经营,才能使仁政有成。程云则作如下解读:“世字三十二也,仁字之音类荣,你三十二岁那年就能考中!”幼青闻言甚喜。

  “天意怜幽草,人间重晚晴。”幼青以此自况。然而造化弄人,夙愿难偿,他竟然于光绪辛巳年(1881)六月赍志而没,年仅四十。远近之人,咸为扼腕。程云诧其不验,仔细审察,乃知“世”字音类“四”,“仁”字形类“亡”,前十余年论语之卜,竟为谶语,原来上天已经提前泄露了盛幼青的命运。程云之后解,牵强附会,可谓荒唐,不过,斯时科举录取名额有限,而全社会趋之若鹜,僧多粥少,绝大多数人的命运,其实已经提前注定了。

  再说一个弃儒从商的例子。

  盛楷,字廷柱,号修廷,盛永博之侄孙,国学生。

  盛楷富有家财,而读书不遇,于是慨然弃儒而就商,与仲弟淡如、三弟国学生雅亭设店于六安之凤凰台。不过数年,资产倍增。“虽身处阛阓,而兄爱弟敬,怡怡然有儒者风,其交接往来皆一时贤士大夫,宛然簪缨犹存。”盛楷做生意大发其财,却乐与读书人交往,可见他弃儒就商,原非所愿,只是在仕进无门的情况下不得已而求其次。

  盛楷将生意委托弟弟经营,自己则往来六、冶二地,一则贸易,一则照顾家庭。他持家有法,训子有方,遇保祖庇族或修造桥梁、寺观之事,则慷慨乐施,绝不悭吝。尤其让人称慕的是,他从事粮米贸易,每于量粟入戽内则加底一层约寸余厚,及粜则去之。人以为怪,他表示,这样做非为示恩,只是尽一自己之心而已。遇横逆之家,则优加讽劝;其有不给,即解囊以赠。对同族如是,对同里之人亦无不如是。盛楷于咸丰七年(1857)去世,次年,盛氏续修宗谱,其姻亲江西新昌知县刘传吉应邀为之作传。

  与幼青和盛楷不同,盛宣九之九世孙伯能,选择自我放逐的人生之路。他素矢烟霞之志,寻幽隐于分流岸南(按今董家口水库周边及下游一带为分流堡),见层峦周匝,流水长清,低徊留之不能去,于是结庐于斯地,过起隐居生涯。他曾经对儿子大柏说:“一邱一壑,吾安之以遗之孙也。”

  伯能有七个孙子,最幼者名端柄,尝隐于吏而博得家声。又一传而至斌湖,益放情山水,悠游尘世。俨然参透天地化机,但盛伯能何由如此?想来决不会完全是心甘情愿吧。


  辈派先定,取名有法

  汉人之各宗各族,皆有谱派,或为韵语,或为诗,每句三字、四字,或五字六字七字皆有,五字一句较普遍。远近之人相遇之途,如属同姓,各报谱名,即知是否同宗;如属同宗,则依据辈分,可定尊卑,便于相互称呼,礼分先后。首修宗谱之际,盛氏创立了谱派诗,共六句三十字:

  潮宗道伯大,端单必加万。

  名高传邦本,支茂启祥光。

  达士登廷选,继代庆隆昌。

  这个辈派,其实是从铁冶盛氏的第四代开始。

  同宗子孙,凡命名取字,皆应上避祖宗行派,下留子孙地步。咸丰八年(1858)盛氏续谱,发现谱内族众之名号,与所定谱派雷同者竟有不少,或与祖为兄弟,或与孙为雁行,实属不恭不敬。更改其谱名吧,则不胜其烦。无奈只得撰文训示,要求子孙不得再有违误。

  铁冶盛氏乾隆、道光、咸丰三次修谱,一依旧定谱派三十字。光绪三年(1877)第四次续修,世系尚在“启”字后,犹馀十二世,因此亦未增加派字。1988年续修,裔孙中最小的辈分到了“士”字。阖族公议,新增谱派诗二句十字:

  承祖才显德,荣辉裕兴章。

  盛氏至此已经预留了18个辈派,供后世子孙使用。倘遵此谱派,可以管到400年之后,然而新世代的新人类,还会遵守老规矩吗?


  世易时移,今昔沧桑

  近世以来,铁冶分析,董家口水库兴建,殷祖老街扩张,盛斌湖、盛官禄、阳新盛家湾诸村各自发展,今非昔比;老铁山作为黄石城区,更发生了沧桑巨变。

  铁山狮子山和象鼻山南麓的一泓湖水,早已消失无踪;铁山核心地段神秘莫测的大井泷,与四周的良田熟地一并消失;环绕盛洪卿的东边港和西边港成了繁华街市……

  姜安村明初落户,以安为名,寄寓“平安是福”之愿,六百余年,繁衍三十余代。刘庚村,明末清初从江西武宁迁居铁山,以始祖庚一命名。张可教村,明末从兴国州海口湖迁居得道湾。大曹村,明末清初从江西武宁东林镇迁居东方山下瓦砾墩,再迁云岩、陈来臣。邵皇瑜庄,清乾隆年间从流水里凤凰山迁居铁山。这些村庄,皆因武钢大冶铁矿之扩建,于1955年迁往友爱街。

  幸存下来的村庄,尚有盛洪卿、李家湾、陆雁鸿、陈来臣诸处。其中,惟有盛洪卿保持着相对完整,外围虽遭厂房马路分割,内里却保留了部分古祠堂、古民居和风水塘,古风仍在,古貌犹存,而且老房子内设有文化传习场所,供族众吟诗作画,虽居城市之中,如在尘世之外,堪称扰攘红尘间的一处清凉静地……


盛氏家族微信群

盛氏家族通讯录


盛氏家族抖音号


盛氏家族快手号

氏家族视频号

手机扫描浏览


技术支持: 巨盛科技 | 管理登录
seo seo